千年珍宝变废为宝:欧美老人瓷器的前世今生
如今,许多欧美老人感到无奈,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拒绝接纳传统,对于世代相传的家族珍藏——高档瓷器套装,表现得并不热衷。
更让公众感到不满的是,如今欧美年轻人不再钟情于精美的瓷器,转而热衷于在TikTok上购买那些来源不明的建盏。 这种现象反映出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变化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认知的差异。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一些不甚了解的产品开始受到追捧,这不仅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新趋势,也揭示了文化传承与现代消费模式之间的碰撞。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引导消费者做出更加理性和负责任的选择。
多年以后,当老外在TikTok上首次看到“新鲜出炉”的建盏时,他们依然能回忆起儿时奶奶家墙上挂满瓷盘的情景。
那时年轻一代还小,无法理解祖辈为何对收藏瓷盘如此痴迷,甚至将其视为客厅装饰的核心元素。对他们来说,这似乎是一种过时的家装风格,代表着古板和缺乏趣味。因此,这些年轻人往往对此不感兴趣,甚至觉得难以理解。 这样的现象反映了不同代际间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差异。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这自然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兴趣爱好。对于年轻一代而言,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现代简约或个性化的家居设计,而传统的收藏瓷盘则显得格格不入。然而,这些传统物件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值得我们去理解和尊重。
但如今,在中国的“瓷器开窑”视频中,老外们与他们的祖辈殊途同归,让瓷器,特别是建盏,再次成为这代人追捧的“绿色珍品”。
在reddit上名为“Why do old people have cabinets of fancy glasses and plates they never use?”的帖子里
外国年轻一代对于祖辈收藏的瓷器和玻璃器皿表示不理解,一位用户甚至以一种颇为抽象的方式调侃道,祖辈将盘子挂在墙上是为了当作靶子使用。
所谓的瓷器开窑视频,与开蚌、赌石等盲盒类内容相似,都属于未知结果的探索型赛道内容。
直播间的这种赌博性质的互动确实吸引了不少观众。主播在镜头前展示一炉瓷器的烧制过程,声称每一件作品都有可能成为精品或次品。因此,每当开箱时,观众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期待着看到最终的结果。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还让直播内容变得更加紧张刺激,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这样的形式无疑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求胜欲,同时也考验着主播的创意与技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种方式能够吸引流量,但如何保持长期的吸引力和观众的信任度,将是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种营销手法的核心在于利用话术将产品的成本无限放大,让观众难以抗拒其所谓的“超值优惠”。他们通过营造“为家人送福利”的温馨场景,或是以“这只没烧好”为由提供特价商品,制造出一种紧迫感和稀缺性。观众在这种氛围下往往容易冲动消费,最终购买的并不是具体的产品,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这种营销策略虽然有效,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方面,它确实能够迅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促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做出购买决定;另一方面,也有消费者认为这种方式过于依赖情感操控,缺乏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实质性承诺。因此,在享受这种营销带来的便利与快感的同时,消费者也应保持理性思考,避免盲目跟风。
因为这些产品质量一般来说都不咋地,且还有化工釉的质疑,所以这种形式的直播在我国直播赛道已经被回流瓷、球星卡之类的给替代了,现在已经沦落成了打工族搞副业的偏门,跟家拿手机怼着屏幕播录像,做代理,挣点小钱。
这种相对较为过时的直播形式在国内可能已经显得落后,但却意外地让一些淳朴的外国观众深深着迷。 这种现象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对于媒体内容接受度的巨大差异。在国外,观众可能因为缺乏接触更先进的直播技术而对这种形式感到新奇,并因此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提醒我们,在推广新技术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全球不同地区的技术普及程度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这种直播出海,不需要做任何复杂形式的调整,只需要找个英语流利的主播,把在国内用的话术翻译一下就能在海外大杀四方了。
如今,许多外国爱好者沉迷于这种文化,把窑工的号子“Heysha”当作直播间粉丝的口号。每当开窑时,留言板上就会布满这些口号,为建盏的出窑增添了几分神秘感。这使得原本在国内只卖几块钱却无人问津的物品,摇身一变,能够以几百块的价格售出,还让外国买家觉得自己占了很大的便宜。
尽管直播间的观众中不时有人提出质疑,例如建盏是否真的出自柴窑,或者是否使用了对人体有害的化学釉料等,但这些理性的声音并没有抑制住大众对建盏的狂热消费。 这样的现象反映了当前市场对于文化产品的认知与消费行为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消费者表现出对传统文化艺术品的热情追捧,另一方面,对于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关注却相对薄弱。这可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的。因此,加强市场监管和提高公众鉴赏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生产者也应更加透明地展示产品制作过程,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
我是陶艺家,这是我从未见过的工艺,因此售价60美元非常合理。
“我每天晚上都在看他们直播,期待开窑开出个完美的建盏,我住阿拉斯加,昨天买了俩最棒的建盏,已经迫不及待上手了。”
前几天因为没抢到打折的瑕疵品,我抱怨了几句,结果就被踢出了直播间,我感到心碎了,没有直播可以看了,心里空荡荡的。
看到这样的场景,人们往往会联想到17世纪明代克拉克瓷在欧洲引发的瓷器热潮。然而,在直播间里建盏让人们疯狂刷金币的同时,欧美的老一辈人却在为他们的子孙不愿意继承那些珍贵的“传家宝”瓷器而烦恼。
老一辈的欧美人士有一种消费习惯,那就是家中必须备有一套高级瓷器,仅在重要节日或与重要嘉宾在家用餐时才使用。
在平时,他们会改用廉价的餐具用餐,而这些贵重的瓷器套装会被人们放置在专门的柜子里,避免它们受伤,以期日后将它们作为传家宝给到后代。
在所有西方人的记忆中,奶奶家一定有个瓷器柜
这种珍视,从17世纪开始就已经成型,当1602年荷兰把抢劫的葡萄牙的克拉克号商船上的明代青花瓷,带回阿姆斯特丹拍卖的时候,西方世界惊为天物,瓷器崇拜便在大众领域形成。
在西方世界,餐具长期局限于陶器、木器和金属器。这些材料要么不如瓷器易于清洁,要么在实用性和便携性方面有所欠缺。然而,当他们首次接触到瓷器这种既灵巧又美观的器物时,不禁为之倾倒。在经历了上千年几乎一成不变的生活用品之后,这样的创新无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瓷器不仅革新了日常饮食文化,也体现了人类文明在技术与美学上的不断进步。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材料上的更迭,更是审美观念和技术工艺的一次飞跃。它展示了人类面对新事物时所展现出的好奇心与接纳能力,同时也提醒我们,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离不开对新事物的探索和接受。
1717年,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以600名龙骑兵交换了151件珍贵的东方瓷器,此事让他获得了“瓷王”的称号。龙骑兵在当时是一种装备精良的高级骑兵,其价值非同小可。据记载,奥古斯特二世曾说过:“君王通过建筑实现不朽。”这句话不仅反映了他对建筑艺术的热爱,更体现了他对于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奥古斯特二世对文化和艺术的追求。尽管600名龙骑兵是一笔巨大的资产,但这位国王似乎认为,通过收藏这些精美的瓷器,他可以为波兰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种做法不仅展示了他对艺术的热爱,还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欧洲贵族之间的一种文化竞争,他们通过收集稀世珍品来彰显自己的品味与地位。
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莫过于贝利尼于1514年为贵族所绘的作品《诸神的盛宴》。
要知道,在克拉克瓷引发民众瓷器狂热之前,中国的瓷器早在南北朝就开始外销,但当时由于海上贸易不发达,基本上在到达欧洲之前就被市场消化了,因此即便对于西方贵族来说,瓷器也是奢侈品。
贝利尼的画作展现了当时西方社会对顶级生活方式的憧憬,其中描绘的诸神盛宴中出现了三个青花缠枝莲大钵,这无疑象征着这种奢华器物只能在天堂中寻得。
今天的人很难想象,我们如今的日用之物瓷器,在过去曾是让欧洲人头疼的卡脖子问题:由于没有瓷器制作能力,他们只能大量从东方进口瓷器(明末至康熙日本曾取代中国为欧洲市场供应瓷器),这导致了严重的贸易赤字。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欧洲各国开始将瓷器制造作为经济战略的主要任务,从 18 世纪的德国梅森开始,欧洲各国相继攻克了技术难关,实现了瓷器的自产自销。但即便如此,瓷器在西方世界的大众化普及,也要等到工业革命之后。
历史学家ReginaLeeBlaszczyk在其著作《想象的消费者》中揭示了一组引人注目的数据:18世纪初,美国有20%的家庭没有任何餐具,19%的家庭没有叉子,许多人使用公共餐具或直接用手进食。直至工业革命时期,这些问题才逐渐得到解决。
1890年至1920年的“进步时代”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期间政治体制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民众财富的快速增长使得普通家庭也能够负担得起瓷器这样的奢侈品。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标志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瓷器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其普及化象征着一种追求更好生活质量的社会趋势。在这个时期,购买瓷器成为了许多家庭改善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种现象背后,实际上体现了工业化带来的巨大变革。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瓷器的制造成本大幅降低,从而让更多人享受到曾经只有富人才能拥有的物品。这也反映出,在那个时代,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日益增强,而这种追求正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在1898至1916年间,美国消费者会将其年收入的13%用于购买餐具。以今天的收入水平计算,这相当于每年花费约1万美元在餐具上。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家庭用品的重视程度以及消费观念的变化。尽管现代人对家居装饰和厨房用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如此高的比例似乎还是令人难以置信。这种高比例的支出也揭示了当时人们可能更加注重物质生活的品质和家庭环境的舒适度,同时也反映出经济条件的不同导致了消费习惯的巨大差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瓷器对于西方人而言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因此,他们的先辈会格外珍惜购买到的瓷器餐具,并将其视为传家宝,期望能够代代相传。
1900年美国瓷器广告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瓷器如今变得触手可及,这导致人们逐渐不再像过去那样珍视这些寄托着希望与美好愿景的器物。 这样的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以及人们对于传统工艺品情感价值的关注度下降。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人们更倾向于追求便捷与实用性,而忽视了那些蕴含深厚文化意义的传统物品。这也提醒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应忘记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过去几代人购买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并将其视为传家宝。但现在,由于年轻人对瓷器失去了兴趣与信心,导致拍卖会上到处是散落的传家宝瓷器,无人问津,这是一个传家宝过剩的年代。” 著有《二手经济:走访全球旧货市场》的作者亚当?明特这样评价。
很多调研机构也发现了这一现象,他们将当下命名为财富转移的节点,声称到 2030 年,年轻一代将从他们的婴儿潮父母那里继承超过 68 万亿美元的财产,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财富代际转移。但年轻一代对瓷器之类的传家宝兴趣寥寥,更对现金本身感兴趣。
由于大家都希望将传家宝瓷器和旧物变现,导致国外很多地区的二手商店和捐赠机构的仓库爆满。
面对这种状况,婴儿潮一代感觉很难过,一位老人在 Quaro 上这样说到:
过去我们精心布置餐厅,使用优质的餐具,是为了让客人感受到他们的特殊与尊贵,值得我们为他们营造最佳的用餐氛围。然而现在,我们似乎遗失了那种布置餐桌的雅致。你看街上的行人,几乎都穿着相同的休闲装,如牛仔裤和帽衫,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气息,这确实令人感到悲哀。或许是我年纪大了,但我认为这是社会逐渐粗鄙化的表现。
虽然年轻人不愿意继承传家宝的确令人伤心,但这背后是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不可逆改变。
随着年轻一代步入社会,他们面临的生活压力确实比父辈更大,尤其是在收入和居住条件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在外地租房生活,这使得他们很难再像上一代那样携带珍贵的传家宝。此外,随着小家庭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过去那种大家庭聚会时所需的大量传家宝瓷器也渐渐失去了展示的机会。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城市中的高房价和生活成本成为了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空间变得异常困难,更不用说保存那些沉重且易碎的传家宝了。同时,现代社会中家庭规模的缩小也意味着原本用于家族聚会的大件物品不再有那么多使用场合。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传家宝在年轻一代中的地位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这种状况不但在欧美发生,在日韩等地亦是如此。比如在日本,年轻一代将逝去长辈积累了一辈子的茶道具、香道具等古美术品以非常廉价的价格卖给商店,然后这些家族珍宝经过流转,最终流入国外玩家的手里。
从表面上看,今天的这种状况,是繁复设计的传家宝在极简主义审美统治下的年轻世界里没有地位。但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滞销的家族传家宝,就会发现这个理论有点武断。
尽管传家宝可能已经显得陈旧甚至破败,但这些承载着古早繁复美学的旧物,却逐渐成为年轻一代装饰生活空间的珍宝。 这种现象反映了现代年轻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传统美学的重新认识与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曾经被视为过时的物品如今却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而备受青睐。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体现了当代青年对于个性化和独特性的追求。
一份商业报告显示,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独特性和手工艺感的非标旧物品,而非名牌瓷器。在餐具方面,年轻一代更加偏爱如陶器这样富有变化和个性的物品。 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当代年轻人对于消费的选择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和独特性。他们不再满足于购买那些千篇一律、品牌响亮的产品,而是更愿意寻找那些能够展现个人品味和生活态度的独特物件。这种趋势反映了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以及年轻一代追求个性化生活方式的倾向。
如果你仔细研究那些难以售出的传家宝,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它们多数是工业时代批量生产的贴花工艺瓷器。这些瓷器虽然品牌价值不菲,却都是在生产线上大量制造出来的物品,代表着标准化的同时,也意味着缺乏独特性和趣味性。
因此,与其说年轻人不愿意接受传家宝,倒不如说是在看遍了千篇一律的工业品之后,人们开始重新欣赏那些充满个性和温度的人造器物。 这种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独特性和情感价值的追求日益增强。在工业化产品泛滥的今天,人们逐渐意识到,每一件手工制作的物品都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与情感,这些是冰冷的机器无法替代的。传家宝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递。通过珍视和使用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物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并将其精神延续至未来。
他们也许不及工业品那般精致,但那些手工留下的瑕疵反而让它们更像家居用品。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有人情味”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339841985@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963秒